减去形式主义的负担 增强服务群众的责任
天水市转作风促发展,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、专业化格局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白德斌
天水市清水县杨家寺镇党委书记钱强明(中)入户调查贫困户脱贫情况。
为基层减负,要从不打扰基层工作开始。“少一些打扰,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为群众办事上,这是我对基层减负最浅显的看法。”天水市清水县天水郡街道党工委书记成军说。
5月13日上午8时,成军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。“服务群众要早到,不能迟到。”他说。
由于目前主要办事窗口都在社区,所以街道办的院子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“热闹”,来办事的群众并不多。但所有办公室的门都敞开着,每个办公室都至少有一名干部在。
成军翻开笔记本,把街道需要重点推进的几项工作进行了梳理:城市社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、环境卫生整治、扫黑除恶宣传、棚户区改造拆迁、防汛……
“今年4月以后,区上通知我们参加的会议和各项检查明显少了。大会都是以视频形式召开的,效率提高了很多。”成军统计了一下,从“五一”节后上班的那一周算起,街道只参加过一次全省的视频会议、迎接过一次区里的检查。
中央部署基层减负让成军切实感受到了“松绑”带来的好处。“不再疲于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、参观,也没有那么多需要统计填表的任务。忽然感觉安静了很多,我们街道社区干部也能静下心来工作。”成军深有感触地说。
天水郡街道管辖9个社区,服务城市居民5万多人,在天水市区西端,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,工作头绪多,居民困难多。
成军的本子上记录着2014年的一个数字——天水郡街道承担的工作共有23大项176小项。“那时候,我们的街道社区干部一天承担十几项工作是很正常的,就像走马灯似的,一个工作还没有忙完就要赶下一个。”成军说。
事实上,在当时有多少检查是为了留痕?有多少表格是重复填写?有多少会议部署是为了下放责任?最基层的干部谁也说不清楚。
在中央和省市区各级为基层减负工作的落实中,天水郡街道党工委也顺势为9个社区减负,而且减得非常彻底。
“原来每周一都要去街道开例会,有时候开会内容还是上周工作的延续,而且连续好几周内容都差不多,一上午的时间就浪费掉了。”天水郡街道王家磨社区主任吕艳红说。
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群众服务上,天水郡街道取消了周例会制度,通过现场办公的形式推进重点工作,效果十分明显。“我们尽量不开会,到现场听取意见、解决问题、服务群众。”成军说。
在对当天的重点工作进行简单分工后,成军离开办公室,时间正好是8时30分。
随着天气越来越热,城区内的环境卫生成了居民十分关心的问题。在王家磨社区的管辖范围内,有一条存在了50多年的臭水沟,这两年经过整治和绿化,已经看不到以前污水横流的场景,但成军还是不放心。
成军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沿着改造过的水沟仔细进行检查,才松了一口气。然而,成军发现,一些小商小贩开始在水沟沿线摆摊,不仅存在占道经营问题,而且还可能带来新的污染。
一家商店将货物“堂而皇之”地摆在盲道上。成军和吕艳红走上前去,和商店老板老余主动进行了沟通,希望他赶紧清理。由于老余从小患有小儿麻痹,行动迟缓,在征求了他的同意后,成军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帮助他将占道的商品摆放在了合适的位置。
正当成军检查环境卫生整治之时,负责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的刘海生打来电话,商量如何给最后3户不同意拆迁的群众做思想工作。
“像征地拆迁这样的工作,坐在办公室里开会是没用的,必须和群众面对面,讲政策、讲道理、讲法律,不能玩虚的,否则不仅工作干不好,群众也不支持。”成军说。